科学研究

首页  科学研究  最新进展 最新进展

左立见老师团队首次揭秘有机光伏器件“稀释”原理

  • 来源:未来科学研究院
  • 发布时间:2021-12-24

左立见老师研究团队首次揭秘有机光伏器件“稀释”原理


      有机太阳能电池(或有机光伏器件)采用有机共轭分子(或高分子)作为光敏层,通过溶液加工的方法制备,具有低成本、质轻、柔性、多彩、半透明的优势,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甚至可以被制作成房屋玻璃。


      但是,相对于硅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依然很低,是制约其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人们发现将多种有机染料分子共混(即多元共混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光伏器件效率,然而对于其中的原理并不明确,这也直接导致了对于多组分共混器件材料筛选准则的缺失,并成为进一步制备高性能器件限制因素。

      近日,未来科学研究院青年PI左立见老师在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稀释”(有机染料分子共混)效应原理,从物理原理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多组分共混器件材料筛选依据。该成果以《Dilution effect for highly efficient muliple-component organic solar cells》为题,发表于《自然》子刊《nanotechnology》。

      众所周知,太阳能是当前非常理想的清洁能源。而当前太阳能电池则主要采用单晶硅器件,具有转换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同时也伴随着质地脆弱、颜色单调、制备成本高、能量返回周期长等缺点。因此,有机光伏电池成为一个新的研发方向。相较而言,有机光伏电池具有重量轻、制作工艺简单、可通过低成本的印刷工艺制备大面积柔性器件等突出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进一步提高光伏效率,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左立见老师团队在总结前人实验现象的基础上,首次揭示了“稀释效应”原理。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将有机发光染料分散在一个宽带隙染料分子中时,分子的带隙会变宽,电子-震动耦合会降低,体系的非辐射复合能量损失会降低,光电转换效率会提高。就好比在一群鲫鱼中,加入了鲶鱼,鱼群的运动效率会提高一样。研究进一步发现,多组分共混体系中电荷在分子异质结界面可以“自由”转移,为加入受体提高转换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这一“稀释效应”原理,研究团队提出了多组分有机光伏器件的材料选择设计准则,包括相容性、能级结构、带隙等要求,并取得了试验成功,制备出性能高达18.3%的有机光伏器件,有力推动有机光伏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