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以下简称“杭州科创中心”)是杭州与浙大市校战略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定位为“一流水平,引领未来发展的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中心”。
最近,在杭州科创中心“未来+”孵化器,一项主题为“未来之芯”的硬核科技路演吸引了5个“芯”项目。这是杭州科创中心今年举办的首场路演。
“芯”是杭州科创中心的关键字之一。浙大微纳电子学院去年从浙大玉泉校区整体搬迁到此,由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著名专家吴汉明院士担任该院院长。目前,科创中心搭建的三大平台中,率先启动建设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平台,同样聚焦微纳尺度下的设计与制造。
走进杭州科创中心,可以看到众多关于“芯”的梦想正走进现实。一款海马假体生物芯片,未来有望替代受损海马体;一种漏电保护芯片,拥有自检功能;还有一款正在开发的下一代视觉芯片,能看见人类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未来的手机摄像头植入该芯片后,拍一个苹果,除了能自动生成苹果照片外,还能清晰显示苹果富含多少维生素,含糖含酸量多少。再比如女孩子去逛街,挑中了心仪的化妆品和护肤品,不知道成分如何,那就举起“视觉芯片”手机拍照,成分列表就能快速生成。
“假如未来的研究成果能投入市场,手机摄像头功能将会更强大。”给记者介绍这款视觉芯片的,不是项目科学家,而是杭州科创中心聘用的工程师,她原先就从事光谱仪相关工作,现在主要在杭州科创中心和团队加速视觉芯片产业化。
这位工程师的出现,也折射出杭州科创中心与其他创新平台的最大不同,以产业为导向支持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成果尽快推向产业化。以集成电路为例,它本身就是学科密集型领域,需要多学科交叉会聚解决问题。在杭州科创中心食堂,你经常能看到各个学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工程师、技术人员、企业家、投资家等聚在一起,边用餐边连他们的“芯”梦想。
这一场景也反映出杭州科创中心驱动模式的“与众不同”。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高校偏重“书架”,企业和市场更关心“货架”,这其实是两种相对独立的体系。杭州科创中心的角色,就是打通这两大体系。“从‘货架’的需求端出发,驱动‘书架’的研发端,科研成果产业化后,将提拉整个产业向前奔跑。”
“提拉”两字,或许也是未来大学的样子。目前,杭州科创中心已打通“前沿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并打造“微纳+”创新平台。
何为“微纳”?微纳尺度,是观察世界的尺度,介于微米和纳米之间,一个原子的直径大概是0.0000000001米,小数点后有10位,相当于0.1纳米。在我国,很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比如芯片、新材料等,对它们的研究很多从分子、原子起步。可以说,杭州科创中心是聚焦了“最小的世界”,赢取“最大的未来”。目前,从浙大科研体系中层层遴选出来的8个“微纳+”项目已入驻杭州科创中心。对于“遴选”,也有三大标准,一要围绕微纳尺度,二要聚焦物质、生命、信息三大领域的会聚融通,三要在产业化方面做出大量尝试。
澎湃微纳,科创未来。特别接地气的是,这只浙大“求是鹰”扎根萧山后,在“求是创新”校训后加上了“奔竞不息”四个字,这也成为杭州科创中心的“校训”。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是萧山精神。这当中,有浙大和萧山各自的“等不及”。对浙大来说,“微纳+”是等不及的科研高地。对萧山来说,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是补短板,萧山仅用了半年时间,投资4亿元将信息港小镇内一座10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改造成科创中心“过渡”园区,并先行先试,探索制度和产业等模式创新。同时,萧山也“升级加码”人才政策,以人才新政25条为例,从研究院实验室建设、青年人才安居落户、博士后进站等多个层面出发,以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服务理念,加大对“名校名院名所”的扶持力度,以此增强平台的自我造血功能和承载力,增强产业对人才的吸附作用,提升人才总量、结构和发展后劲,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区。
当然,杭州科创中心里的科学家、创业家、投资家,更期待2022年的钱塘江畔,约1200亩的“创新特区”(杭州科创中心建设区块)明年即将部分建成。“到时候,企业研发中心也可以设在园区里,有什么需求,直接与科学家面对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