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优秀单位 | 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 大胆做科研,未来不设限

发布者:吴健发布时间:2024-02-21浏览次数:174

    从天然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的规模制造到合成基因线路设计,从水稻节水节肥机制探索到土壤微生物基因多样性的挖掘,从化学知识图谱增强分子对比学习到单细胞多组学研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横跨基础科学和产业创新的汪洋大海,勇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不断探索创新之路

   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在高能级平台建设、基础研究及获批重大项目、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果显著、亮点突出,获评2023“年度优秀单位”。


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通过一种节能高效的“分子筛”,可以显著提升丙烯和丙烷的分离技术水平。这项数十年来被视为“仅有理论上可能实现”的技术,如今真实地发生在实验里。2023年12月15日,《科学》杂志报道了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院长邢华斌教授团队研发出的一种新型阴离子功能化多孔材料ZU-609,该材料实现了丙烯丙烷的精准筛分与高丙烯扩散速率


    这是“从0到1”的重大突破。这类基础研究成果,往往会成为催生变革性技术和颠覆性创新的源泉,未来,我们将有望实现超高纯电子化学品的国产化制备。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这一年,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产业化应用,广大科技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聚焦合成生物、分子智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发表CNS子刊7篇,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在众多研究领域跻身前沿。


心怀“国之大者”,解决关键瓶颈问题

    2023年11月,研究院传来好消息。姚远研究员团队研发的“基于新型基因编辑器的遗传性罕见病治疗”项目在首届中国生物医药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中入围全国16强并喜获三等奖,该项技术有望为单碱基突变的修复与疾病治疗提供新的工具

    科技赋能,跑出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这一年,研究院累计授权专利31项,开发了兽用抗菌药第一大品种-氟苯尼考的生物合成新技术,建成千吨级绿色生产线;甲醇制丙烯催化剂及节能技术自推广以来累计增产丙烯5万吨,为煤化工清洁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获得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新材料关键聚合单体分离制备技术、电子化学材料制备技术、高性能加氢催化剂开发技术等成果得到工业化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利器。这一年,研究院,iBioFoundry、iChemFoundry平台正式运行,累计调试及运行机时超8000小时。

壮大人才队伍,让更多青年挑大梁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这一年,研究院大力吸引凝聚和培养造就顶尖人才、攻坚人才、青年人才为助力的科技创新团队,1人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人入选省市级人才计划项目。

    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这一年,研究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博新计划、国家博士后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项,省“尖兵”“领雁”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探索项目等16项。

   “青年人才充满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是科技人才队伍中的生力军,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立荣教授说。

    在研究院副院长王宝俊教授看来,青年科技人才是“国之大者”,研究院坚持在守正与创新相结合中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工作,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干事创业、支持青年人才参与创新决策。就这样,这一年,第二届智能分子制造会议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新一代人工智能下的物质创制”分论坛、第二届工程生物铸造论坛、浙江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成立大会等一场场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在科创中心落地,聚焦探讨数据驱动的合成生物和分子智造前沿技术,他们把合成生物与分子智造的热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研究院的青年人才还积极与吴中美学、普利制药等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在“强强联合”中孕育独一无二的创新土壤

    矢志创新的科创人们,正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接续奋斗、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