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合成生物”的产业密码...这场之江院士讲坛上,我们都期待什么?

发布者:吴健发布时间:2025-02-27浏览次数:10

    对生物体进行重新布线和编程,改造和颠覆传统大健康产品的研发路径,科幻电影中的未来科学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这便是合成生物的魅力。

    昨日,一场聚焦合成生物专题的“之江院士讲坛”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简称科创中心)水博园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作题为《大健康创新链的产业之痛与破局之道》的主旨报告。这位合成生物技术的领军人物,为大家深度解析相关技术的应用密码,勾勒出了未来产业的发展图景。

 邓子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以下内容部分节选自邓子新院士的报告内容:

    合成生物学针对任何的应用场景都要去思考怎么实现跨学科的交叉。我希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做一个例子,就像我们的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一样,只不过前两者有明确的需求,设计一个蓝图,要施工装修、复修成型,确定各个空间的功能;合成生物就是人工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途径和系统,使之具有非天然或优于天然系统的功能,它是工科融入理科形成的新工科,构成微观生物体的宏观工程化。我们只不过不用砖头瓦块、零件底盘,而是用基因、蛋白、调控元件和细胞底盘进行设计和排列组合

    科技融汇高度集成的前沿学科合成生物学是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钥匙。传统微生物筛选等技术难以为继,以抗生素研发为例,以往,从自然界筛选一种新药平均耗时超十年,且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往往混杂无用物质,提取纯化工作“步履维艰”。此外,传统生产方式还会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合成生物技术能够在大幅缩减研发周期的同时,提升所需药物的产量和纯度,简单高效且绿色环保。我以驱虫草本植物艾蒿为例,艾蒿中驱蚊核心成分艾蒿醇含量极低,传统技术难以高效获取。但目前,科研团队已经在酵母中成功实现艾蒿醇的生物合成,重构产业链条。
    新药设计如同摆放拼图。从以往的找菌种,到如今的找基因,从被动筛选,到主动创新,从利用自然菌种,到人工设计产生菌……合成生物学技术正在改造或颠覆着传统大健康产品的研发路径。
    技术突破将带来更美好的未来。比如成本更低廉的药物和食品、汽车绿色能源、或提供治疗癌症和遗传病等重大医学难题的核心手段。

 

   

    “之江院士讲坛”自2021年启动以来,一直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聚焦前沿科技,助力浙江共同富裕,搭建起了党政干部、企业家与顶尖科学家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之江院士讲坛”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除了院士带来的相关产业科技知识分享外,还专门打造了一场“AI+合成生物”科企对接会。邓子新院士、李永泉教授、杨立荣教授、王宝俊教授等专家与来自全省各地市的生物医药企业,浙大等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师生,以及相关部门代表开展面对面交流,解答企业面临的技术和发展问题,积极探索合成生物学与地方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浙江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平台

    会前,省直机关各单位领导还调研了科创中心展厅,详细听取了科创中心在规划布局、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内容。本次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委党校主办,省科技服务中心、萧山区委组织部、萧山区科协、科创中心承办,江南科技城、萧山区工商联合会、湘湖管委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