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推荐新闻

精准、高效、便利!王琳博士和他的计算碳足迹新工具

来源: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发布时间:2022-10-11

打开手机软件,收割一波好友的“绿色能量”,用力甩手机,狠狠增长一点运动步数……如今,绿色生活的计量方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不过,要想更精准地记录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还得需要更专业的评价指标,这就是碳足迹。

 

 碳足迹评价是评估研究对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核算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碳排放评估和产品改进。然而,想要准确计算一款产品的碳足迹却不容易,往往会受排放因子数据库不够全面、不够权威、存在误差等因素影响。

 

近日,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简称科创中心)等24家研究机构共同建立的《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集(2022)》(简称《系数集》)正式发布,为精准计算碳足迹提供了新工具。

 

一、上新!计算碳足迹的新工具来啦

 

《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集》

详情可见动态更新网站:http://lca.cityghg.com/(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

 

计算碳足迹的新工具不仅包括了《系数集》,还包括了公开免费的计算平台。

  

科创中心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创新工坊博士后王琳参与了《系数集》的编制。王琳博士介绍道,《系数集》基于公开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和再计算,建立了统一的产品碳足迹模型核算、计量和评估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囊括了原材料获取、生产、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

 

可以说,《系数集》就像一本“辞海”,将为组织机构、企业和个人精准、快捷、统一化地计算碳足迹、评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提供重要依据,对从消费端管理温室气体排放和基于产业链推动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作为计算碳足迹新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足迹建模工具(http://lca.cityghg.com/)由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和阿里云能耗宝联合开发,能够方便用户建立自己的碳足迹模型从而更加灵活地评估自己需要的产品碳足迹。

 

该工具覆盖了能源、工业、生活、食品、交通、废弃物和碳移除等全方面的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更贴近我国实际、时效性高,可以帮助用户建立贯穿于产品原材料获取、使用、制造和回收等各个阶段的产品碳足迹模型,从而规范、准确、方便地计算产品全流程碳足迹,并详细核算各步骤碳排放,有效提升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并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碳足迹建模工具以免费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使用。

  

碳足迹建模工具怎么用?我们一起来看!

碳足迹建模工具演示(以茶叶为例,数值为虚拟):

 

创建模型框架


各阶段输入输出填写


原材料、加工生产、包装、分销、使用各阶段建模

生成报告,给出各环节具体排放数值及占比图


模型建成后,使用者可将其保存在自身账号的模型库中,随时进行查看及修改


二、和大地“交朋友”的科创青年


扎根泥土自芬芳,作为本次成果的主要参与人,王琳博士一直在和土壤打交道。走进王琳博士所在的实验室,你会发现,实验台上整整齐齐码着的“宝贝”都是纵横大江南北的土壤:东北黑土地、陕西黄土地、海南红土地……这些都是王琳和所在团队从全国各地的“野外实验室”采集而来,看似稀松寻常的土壤,却在实验室里变成了“主角”。在王琳眼中,这些来自大地的馈赠,都是他工作生活中最好的朋友。

在科创中心,王琳进一步聚焦碳中和背景下典型土壤-生物炭固碳减排的驱动因素及调控技术、土壤修复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污染物对植物碳汇的影响等领域的研究。此次参与《系数集》的编制,是他在科创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开展的全新尝试,更是将过往研究经历进行系统化论证的过程。

 

此前,他还以第一作者身份证明了生物炭可以通过表面积累矿物质,形成有机-矿物复合体,从而增强颗粒物理稳定性,显著减少土壤CO2N2O排放,这对于增强生物炭在土壤中的固碳减排潜力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ELSEVIER旗舰期刊Sci Total Environ上。

 


王琳说,科创中心为博士后群体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在这里,他更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未来也希望能依托科创中心的平台优势,继续深耕在土壤研究领域,坐稳科研冷板凳,潜心、精心思考问题,在大胆探索中挑战未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颜色的土壤代表了不同的地域和生态。因为用心感受,那些普通的土壤也有了生命的律动。一罐罐样品在桌上摆好,一副广袤的中国地图就缓缓在王琳心中摊开,江汉平原、华中屋脊、芦苇洲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好它们的健康,就是守护祖国大地的绿色,守护好子孙万代的幸福。


扎根泥土,仰望星空。这是属于土壤人的浪漫,也是属于王琳的幸福。秉持对脚下沃土的热爱,对科研事业的执着,对创新工作的激情,王琳期待用实际成果在科创书写更多充满泥土气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