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新闻动态

构筑人才高地!浙大杭州科创中心持续推进博士后工作

来源: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发布时间:2022-10-27

我们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扎根科创沃土,探索科技前沿,破解技术难题,以踔厉奋进、勇毅前行的姿态,开启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群年轻人,一起认识下科创中心博士后群体。


2020年3月 作为新时代浙江大学和杭州市全面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简称科创中心)正式入驻萧山,同年获批成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21年3月 科创中心获得省级“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荣誉称号。


2022年10月 科创中心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凝心聚力,发挥平台引领作用


人才汇聚离不开平台赋能。科创中心心怀“国之大者”,加强战略谋划,聚焦关键领域,一直高度重视高能级平台建设,发挥以科技创新平台聚人才的作用与优势。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分别设立先进半导体研究院、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未来科学研究院等一系列科研平台,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打通前沿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已成为打造“重要窗口”的具体举措,是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打造科创高地的重大标志性工程。


在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的实验室内,王慧峰博士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实验研究,他是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2021年引进的博士后,作为核心成员在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方群教授团队积极开展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干血点样品采集方法和器材的研发工作。今年北京冬奥会,他们与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合作研制的干血点样品采集器材——“贝壳芯片”,使样本采集更快捷与精准,更易于储存与运输,也让“冰雪之约”更纯洁,在反兴奋剂斗争中迈出了令人振奋的一大步,也因此收到了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寄来的感谢信。今年8月,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更是获批了化工功能材料智能设计与制造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干血点样品采集方法和器材的基础研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准备进行干血点芯片的小批量生产与产业化,王博士称:“科创中心为我们搭建了施展才干的平台,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沃土。”



是什么动力让团队成员能潜下心来专心研究呢?科创中心刘晓双博士后说:“我们团队成员绝大部分是85后、90后,他们中有求是科创学者、博士后、技术开发专家、工程师,都是领域内的专家,有的侧重基础科研,有的侧重技术工作,依托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家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在通力合作下获得科研成果。”耿文浩博士后说:“科创中心有组织科研的优势让我们的研发工作更顺利了”。


创新驱动,加快科研成果产出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引擎。2022年5月31日,科创中心直径2英寸(50.8 mm)的氧化镓晶圆登上了《中国科学报》的头版,这个成果就来自科创中心先进半导体研究院。



先进半导体研究院半导体材料研究室在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的带领下,发明了全新的熔体法技术路线来研制氧化镓体块单晶以及晶圆,成功制备直径2英寸(50.8 mm)的氧化镓晶圆,使用这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生长的2英寸氧化镓晶圆在国际内尚属首次。作为研发团队成员的吴丹博士后说,这次之所以会另辟蹊径使用新技术路线,其实源自一次意外的发现,在进行深入研究后探索出了这套全新技术方案。为了满足实验要求,他们要对购置回来的实验设备进行二次设计与调试,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们联系了全国各地的专业机构进行了调整改造。



“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很辛苦,负责生长模拟的吴丹,生长及加工的李成,腐蚀缺陷研究的金竹等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莹莹博士后说,“氧化镓单晶的生长要在1800摄氏度的高温熔炉里,一块单晶生长光熔化原料就要花费一天时间,从准备原料到最后单晶产品生成,需要整整三天时间,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大家就轮班守着,通宵达旦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刚上完大夜班,转头又加入早上组会讨论,等到各种任务都忙完了,才会回去休息一会”。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苦也是幸福的。



黄渊超博士、张序清博士是2020年首批加入研究院的博士后,他们从实验室搭建,到如今科研成果的产出,也都付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今,已经出站的他们分别加入了先进半导体研究院和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成为青年PI,继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的探索。


先进半导体研究院以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功率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为核心,以封装测试和应用技术作为服务支撑,重点突破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生长、宽禁带半导体功率芯片的新型结构设计、先进工艺技术开发等关键技术瓶颈,解决一批半导体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半导体材料、芯片、集成封测产业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在宽禁带半导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2021年,获批成立“浙江省宽禁带功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成为科创中心获批的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面向市场,助力人才创新创业




2021年,科创中心“未来+”入选市级专业孵化器,这为科研人才实现创业梦,推动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保障。


“不仅仅自己开公司是创业,在依托单位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是创业。”医疗生物技术创新工坊的博士后荆喆浩博士表示,工作站会为创业者组织创新创业导师提供咨询服务,协助他们将项目跟市场更紧密地结合。咨询指导不仅仅作用于商业计划书,还涉及到商业模式、发展规划以及项目申报等方方面面。为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理念,科创中心还组织开展了“科创+”创新创业及成果转化系列培训,围绕科研人员在创业过程中的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法务财务要素、投融资实操、相关政策解读等内容定期开展讲座与分享,指导和协助博士后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此外,有时也会请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家来提供咨询支持。



“这可以给到博士后很广阔的视野,包括人脉的建立。”专注于超视觉手机镜头研究的王家福博士透露,工作站去年一年举行了50余场类似的创新创业交流活动,博士后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与一些同行或者投资人接触,达成合作。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助力科技人才、项目落地,不仅要关注待上市公司,还要关注初创企业,科创中心的系列活动有助于优秀项目被早接触、早了解、早引进,更利于国际化人才落地,以及创新创业环境的发展。


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科创中心在为博士后提供优良的科研沃土的同时,也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博士后的管理模式,为博士后的“引、育、用、留”都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科创中心高度重视博士后管理工作,为他们的科研、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服务和支持,通过不同形式倾听博士后的心声。科创中心为博士后配备企业合作导师,同时联合浙江大学校内专家,共同指导博士后开展研究工作。今年,科创中心还成立了博士后联谊会,为博士后提供更多沟通和交流平台。


未来,科创中心将继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厚植人才沃土,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轮驱动”,构建“学科会聚-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的一流创新生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