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自然项目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铁、特高压输变电、5G网络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产业,但材料的位错问题却影响着晶体性能。目前,碳化硅的整体良品率一直徘徊在40-50%,低于硅基半导体晶片的良品率。
上一期推文中,我们为大家科普了什么是位错,并介绍了微观尺度上降低位错缺陷的研究,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宏观物理尺度也降低位错出现的概率呢?这就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简称科创中心)青年PI韩学峰的研究内容。
三天三夜,上千摄氏度的单晶生长炉里,忽明忽暗。一堆源粉升华成了气体又凝华成了固体,一块碳化硅单晶就此诞生。这就是目前碳化硅大规模生产中最成熟的技术——物理气相传输(PVT)法。
因为无法直接测量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温度以及晶体生长形态,我们很难得知,从源粉到晶体长成的过程中,温度、气压、热场设计等诸多宏观物理因素,与晶体生长中出现位错等微观缺陷之间到底有什么精准的关联。
“这就像是煮米饭,虽然都是一把生米放进去,但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对最后做出来的熟米饭口感都有直接影响。”韩学峰打了个比方说,传统的测量方式难以知道宏观实验参数与晶体缺陷之间的关联,而且就算知道,也难以精确到具体数字,方便科研人员进行精准调控。
韩学峰说,目前碳化硅的主流尺寸是4-6英寸,未来8英寸也会逐步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尺寸越大,位错出现的概率往往也会更高 ,所以如何在生长、切割、精磨、抛光等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位错,研制出大尺寸、高质量的碳化硅晶体是社会的迫切需求。
“我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依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去模拟真实实验场景,把宏观的实验操作物理量和微观的缺陷联系起来”,韩学峰介绍道。
在这个过程中,韩学峰就像扮演了“预言家”的角色,通过算法提前预测长出晶体形状以及可能出现的位错,实现全流程把控,从而减少可能出现的缺陷。
“有了计算机手段作为辅助,我们就可以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提前知道在不同的温度和气压下,碳化硅材料生长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有了这些预测,我们就能够根据自己需要的的晶体,去设置好精准条件,减少不必要的耗材,从而实现降本增效。”韩学峰介绍道。
通过实验真实数据和模拟仿真数据的对比,韩学峰和团队成员发现,目前,计算机上模拟跑出来的结果和真实实验结果基本保持了一致,团队的技术水平已经可以支撑研究PVT法生长过程中温度、压力等宏观物理量对碳化硅缺陷的影响机理,探索降低晶体缺陷的工艺。
所以,韩学峰本次申报的课题就是采用微观宏观计算相耦合、机器学习以辅助的方法,深入研究PVT法中传热传质现象,考察温度、气压等宏观物理量对碳化硅晶体缺陷的影响。
韩学峰告诉我们,计算机技术辅助材料生长,其实在海外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了,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尝试,可以让新技术为突破晶体尺寸技术瓶颈、打破国外半导体材料垄断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从而实现半导体材料的“换道超车”。
有人研究宏观尺度上的缺陷,有人研究微观尺度上的位错,取长补短、交叉创新的布局并非巧合,而是来自科创中心的精心设计,推进“有组织科研”,集智攻关,发挥大兵团作战优势,我们期待在更多领域作出科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