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每天工作21.5小时的AI化学家登上Nature封面!这种黑科技,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就有
来源:品牌国际部 发布时间:2020-07-10

每天工作21.5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节假日无休……


乍一听到这个工作要求,是不是汗毛倒竖:这谁能受得了啊?哎,还真有“人”可以!


1594562742407355.jpeg


近日,《Nature》封面报道了一篇文章:来自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智能科学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不仅能够满足上述需求,还可以实现自由移动,自己思考决定做什么实验!目前,这只机械臂在8天的时间里,已经独立完成了668个实验,并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化学催化剂。


640.gif


640-(1).gif

自由穿梭,不会喊累的科研民工(动图来源:学术头条)


对此,本次研究的领导者、利物浦大学化学和材料系教授 Andrew Cooper 教授表示,“我们的想法是让科研流程化,而不是让机器流程化。人工智能实验机器人的出现,可以让我们的工作更灵活。它改变了我们工作的方式,它不仅是实验室的一台机器,也是一个具有超能力的实验伙伴,它为人类腾出时间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高效、省力!浙大杭州科创中心的生物与分子智造平台就将迎来这种拥有超能力的实验伙伴。


它们的超能力究竟怎么实现?浙大杭州科创中心的“智能科学机器人”(以下简称机械臂)和利物浦大学的会有什么不同?



多领域智能平台

中心科学家表示,利物浦大学机械臂的创新点,在于自由移动,突破了轨道的限制。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平台规划中的机械臂侧重点和他们不同,我们最关注的是搭建一套通用的多领域智能平台。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同一只机械臂可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实验需求。如何实现?通过更换机械臂上的移动模块就可以。


我们的机械臂就相当于活字印刷的框,模块就相当于可移动的“字块”,通过更换不同“字块”,同一副模具可以“印刷”出不同“文章”。


1594563964132555.jpeg

(图片来源:昵图网)


比如,化学的科研人员可以放化学的模块做实验;合成生物学的科研人员,可以放合成生物学的模块做实验,大家都可以通过这种高通量技术进行实验并筛选数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云端实验室

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平台第二大特色就是规划设计一套基于云端的软件。未来科研人员即便不到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实地,也可以利用机械臂,轻松实现远程操作做实验。


1594564099160180.gif


中心科学家说了,利用机械臂打造云端实验室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解放双手,真正抽出时间,来做需要思考的脑力工作。


实验数据库

中心科学家表示,未来他们还想依托生物与分子智造平台在开发算法和数据库方面下功夫,建立通用标准化算法和数据库中心。


鼓励中心科研人员将利用机械臂做的实验数据上传实验室数据库。这个公共数据库,其他实验室老师也可以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


1594564226164329.png


中心科学家表示,其实机械臂只是生物与分子智造平台的一部分,这个平台最理想的状态其实是形成完成一套标准化流程体系,让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这些高通量技术,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少材料,做更多的实验,得到更多数据,实现更多思考,完成更多科研成果。